北京城南约一百余公里,有一座小城河间。历代封建王朝曾在此立国、设郡、置州、建府,是《诗经》的发祥地,这里自古名士辈出,汉代大书法家张超,宋代画家许道宁都是河间人。河间文化底蕴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。
梦溪散人孙建芳可以说就是这座古城中的一位文化名人,特别是近几年他在书坛上的表现,屡屡入展获奖,2013年获得中宣部批准,中书协主办的“兰亭展”,获佳作奖,为家乡争得了荣誉,引起不小的轰动。
孙建芳学书幼而发蒙,他在2013年出的一本书法册子上介绍自己说:“少时喜书,苍野牧羊,执一本破旧怀素《自叙帖》,从日出看到日落;寂静之夜,伴一盏油灯,独于草屋东涂西抹。”
1991年,孙建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沧州师范学院,且有幸在书法老师翟洪昌的指导下学习书法,重点临习唐楷。
他常和我提起这段美好的时光,说翟老师师德如何高尚,说他的同学现在如何了。毕业后,孙建芳被分配到市教育局工作,随后又娶妻生子。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,他不但没有放下对书法艺术的追求,反而愈加强烈。
此间他随龙杰老师学书,如醉如痴,从不轻易落下一节课,深得龙老师喜爱,这也是他能够将我介绍到龙老师门下的一个重要原因。而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我就更清楚了。
从龙老师学书,建芳将重点放在了张瑞图的行草书上,而为了达到用笔中锋的效果,在老师的指导下,临写八大山人。孙建芳学书用功刻苦是出了名的,在班内素有“拼命三郎”之称,闲则临帖,言必书法,他有一句口头禅:“书法就是我的命。
后来龙杰老师擢迁,孙建芳追远之心不泯,于是,我俩就结伴去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王金泉导师工作室学习。孙建芳的书法深得刘文华主任赏识,王老师更是大加赞赏。进班的第一年,孙建芳就当了副班长,第二年就当了班长,称得上是王老师的得意门生。
按照王老师帮他制定的学书计划,他在《十七帖》上用功尤甚,几年下来,建芳的书法艺术境界突飞猛进,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大的书法展览活动,一跃成为沧州书法界的翘楚。
孙建芳书法一是大气磅礴。这主要是受王金泉老师影响,用笔大胆有力,苍茫浩瀚。而且又继承了张瑞图书法的苍劲沉雄,笔画斩钉截铁,书写沉着痛快。使人在直观视觉的层面,就感觉到冲击力。
二是体势开张,这也是和他多年来临习颜真卿、八大山人,注重结体的空间感是分不开的,结字太紧,自是局促不展,难言大气,单字结构的开合有度,整体气势的风樯阵马,均为建芳的创作意识和驾驭能力所使然。
三是洒脱不俗。书法不惟取悦他人,这点尤其适用于孙建芳,孙建芳作书,决不以姿媚为意,从不做作,颇有“亮剑”精神,把胸中蓬勃奔涌的激情宣泄倾注于笔端,这使他的作品不落俗套,如铁马嘶风,摄人心魄。
其书以苏东坡书风为主,参以鲁公,加之他深得明清行书之要义,广采博收,融合一起,行笔老道,迅疾无碍,笔画苍劲沉雄,跌宕起伏,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。
多年的积累,使建芳对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,在众多的书家与书体之中,建芳还是对苏东坡情有独钟。
这不一定是他最终的选择,但却是当前的最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