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网首页
官方微博
官方微信

商家入驻

学国学学什么?最重要的是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,效果立竿见影
愉和养生
2020-07-27 09:45
557次浏览

现在国学热席卷全球,在国内被称为是国学,在外国被称为汉学。

学习国学学什么?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。

不同的国学机构有不同的教学内容,授课的重点也各不相同。也可以这样说,国学班现在是百家讲坛、百家争鸣,很多以前很少讲的内容现在的国学讲座都有,你还不能说这些不是国学,纷繁复杂的国学讲座让人眼花缭乱,感觉让人无所适从。

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非常明显的差别,这个差别不仅我们中国人感觉很明显,西方人也感觉很明显。

同样的日常生活,中西方人的差别就很大。

文化来源于生活,文化也反过来去指导生活。


以饮食为例:

大自然赐给人类相同的食材,中西方人对烹饪方式的选择差别却很大。

面粉是全世界人民都在吃的主食,西方人更多的是把面粉做成烤面包;中国人更多的是把面粉做成蒸成馒头。

西方的主要烹饪方式是烧烤和油炸,同样是牛肉,西方人更喜欢吃烤牛肉、烤牛排,中国人吃的更多的是酱牛肉、煮牛肉。

人类最早使用的烹饪方式是烧烤,人类是从吃烧烤食物开始一步一步走出愚昧,走向文明的。


科学已经证明:烧烤食物容易致癌,经常吃烧烤对肠胃不好,容易得肠胃方面的疾病,烧烤是古人很早就抛弃的烹饪方式。

八大菜系为主流的中餐里面没有烧烤出来的食物。

看中西方建筑的差别:


中国古人的建筑都是蓝砖蓝瓦,几千年没有改变,西方人的建筑却是用红砖红瓦的比较多。

蓝色可以让人更安静,对健康有好处;红色让人兴奋,容易诱发心脏病,对健康不利。

西方建筑的两边屋檐夹角大多是小于60度,以教堂的建筑为代表;中国的房檐角度大多是大于90度的夹角,不论是老百姓的房子,还是故宫的房顶,包括寺庙的房顶角度都大于90度。

黄金分割的比是0.618,这样的比例会给人一种美感。

我们把180度的直线按角度来黄金分割,180X0.618=111.24,得出黄金分割角度是111度,这个角度是让人感觉最美观的角度,它和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角度是基本吻合的。

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角度符合西方人发现的黄金分割律。

从中西方服饰文化来分析:

中国 古人选择了费布料的偏排扣做外衣,直排扣做内衣。

只有比较才知道优劣,穿西装在碰到刮风的天气感觉胸前发凉,好像没有穿外衣一样,在保暖方面偏排扣衣服有很大优势。

偏排扣衣服重视对腹部、胸部的保护,胸腹部是双层,又在领口处形成V字形,不影响呼吸。

中国的古人喜欢在服装上装饰玉佩、香囊,辟邪养生;脖子上挂个玉件或者金锁、银锁,既漂亮又寓意吉祥。

西方人在脖子上打领结、系领带,影响呼吸,领带看着好看,但是对健康不利。

德国医疗部门的研究数据显示,领带过紧会引发青光眼,研究人员对40名男性公民的测试表明,系领带3分钟后,大部分人的眼压提高了20%。

系领带压迫颈部静脉,影响血液流通。领带扎得紧会压迫颈部的静脉血管,导致更多的血液涌到眼部,使眼部压力增大,眼部压力过大,会对眼睛造成严重的损害。

通过上面几个中西方生活方面的比较,说明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别是思维方式的差别,这个差别最明显的就是养生。

思维方式对一个人非常重要,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无数次的选择,也可以这样说,是一个又一个选择造成了不同的人生。

面对同样的问题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的选择。

同样的事情,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看法不一样,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。

我们每天面临的都是不断的选择,一个团体,一个国家,乃至一个民族也要面临不断的选择。

选择的不同源自思维方式的不同。

思维方式是从哪里来的?是从文化中来的,这个文化不一定就是写在纸上的文字,也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习惯。中西方都有不识字的文盲,但是他们思维方式也不一样。

有人认为国学需要一个很漫长的学习过程, 才能达到一定的国学修养。有没有通过很简单的学习就可以快速提高国学修养的方法?我认为是有的。

学习国学最重要的是学习什么?最重要的是学习思维方式。学习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,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,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文化优势。

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高度频繁,很多人在西方文化面前迷失了方向,不知道该怎么选择,甚至是不知道该怎么去生活。

我们的很多社会问题都逐渐和西方靠拢,走在中国的大城市感觉和走在西方的城市基本没有什么差别,建筑风格差不多,肥胖者比例也是越来越多,有向西方社会发展的趋势。很多社会问题都是以前没有的。

中西方文化的同化现象正在中国的很多城市越来越严重,是中华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。

我们把学习国学的目标定为:活学活用,立竿见影。 重新恢复中华文化的养生思维方式,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。

学习国学最重要的是学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,这是学习国学的主要目的,也是现在人非常迫切的需要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,其目的仅为更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。文中涉及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认同其观点,亦不保证内容真实性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客服电话 : 028-85239825(周一到周日09:00-21:00)

扫码下载App

扫一扫,关注微信公众号

来微博关注我@凸觅App

@2016~2020 成都凸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蜀ICP备18030198号-1 蜀公网安备 11010502030901 号
您好,欢迎来到凸觅!
获取验证码
登录
登录代表你已同意凸觅用户协议